2022年已經過去近一半,全國苗市整體行情仍舊低迷,但有個亮點,花灌木相對俏銷,高品質色塊苗、觀花彩葉喬木等表現不錯。與之對應的是,用于綠化工程的大規格綠葉喬木走貨量少、價格下滑。
例如在江蘇常州,今春胸徑15至20厘米的喬木銷量同比少了約四成,胸徑15厘米的櫸樹售價降幅超過30%;在湖北荊州,胸徑20厘米以上的喬木用量明顯減少,其中欒樹價格同比跌了20%以上;在陜西藍田,四五米高的白皮松這幾年價格持續下滑,平均每年跌50%左右……
而在《中國花卉報》記者看來,這種趨勢會愈發明顯,未來大規格綠葉喬木(尤其是胸徑20厘米以上)的市場空間將越來越小??紤]到人工、地租、藥肥等成本,苗圃中綠葉喬木的規格越大,種的時間越長,可能效益越低,出手越難,甚至虧本。而令人遺憾的是,很多從業者仍在大量生產,品種包括法桐、國槐、欒樹、白蠟、香樟、桂花、櫸樹、無患子、白皮松等。
得出這個觀點有三個原因。首先,各地市政綠化對大規格喬木的使用越來越有限。
其實,早在十幾二十年前我們就提出,要抵制大樹進城,不追求快速成景,大樹是長出來的,不是種出來的,要倡導節約型園林。因為種植大規格喬木成本高昂,而挖野生大樹更是破壞環境,勞民傷財。道理誰都懂,但做起來難上加難,大樹屢禁不止,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甲方手里有錢,才能讓各類工程用得起大苗。
現在的狀況大家都看到了,整個國家甚至全世界都面臨巨大的經濟增長壓力,很多地方的市政工程別說用大苗了,就連開工量都大幅減少。據業內人士透露,今年上半年,北京的市政綠化工程量同比減少了80%以上。成都市則明確表示,限制大規格綠葉喬木使用比例,增加草坪和花境的用量,喬木更多作為景觀樹進行孤植。而今年江蘇的100處“樂享園林”新建項目中,定植大喬木的林蔭化空間僅占總面積的7%。
同時大家也意識到,對于行道樹等市政工程,種植中規格喬木(胸徑8至12厘米)才是最科學的做法,優點包括成本低、長勢旺、病蟲害少、適應性強等。這樣的做法正成為行業主流。
第二,經過幾十年的綠化建設,我國更多城市的綠化工作重點由增加綠量轉變為景觀提升,這對大喬木尤其是綠葉大喬木的應用很不“友好”。
什么是景觀提升,記者的理解是園林綠化行業的高質量發展,是從“綠起來”變為“美起來”,讓城市除了有綠色,還有更多的顏色、層次和空間美感。這就要求今后的綠化工程將以使用觀花、觀果、彩葉、聞香等植物為主,草花、觀賞草、花灌木等用量將增加。不過,如果大喬木具有彩葉、觀花、觀果、造型等特性,那也是有希望的,只是苦了“純綠色”的從業者。
另外,草花和花灌木的壽命短,更換成本低,在景觀提升工程中更易操作,效果立竿見影。大喬木壽命長,種下去之后如果沒有嚴重的病蟲害或損傷,不會輕易更換(在北京等大城市,砍一棵樹更是需要層層審批)。一個城市里的綠化喬木,很可能保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。做個不太恰當的比喻,花灌木是苗木中的消耗品,而大喬木是耐用品。
當城市綠化工程既不需要大量種植也不需要補植大喬木的時候,它們的銷售只能瞄準鄉村綠化和生態修復市場。雖然鄉村振興和美麗中國是今后我國的國家戰略,但這兩塊市場更需要的是低成本的小規格喬木,大喬木的價格又成為限制因素。
第三,新興市場對綠葉大喬木需求有限。
近兩年,家庭園藝和花園庭院等新興市場快速崛起,陽臺、露臺和院子成為很多苗圃爭相搶占的領地??上?,這類需求也和大規格綠葉喬木的關系不大。
因為,一般人如果有一個院子想打造成花園,最常見的選擇是月季、繡球、鐵線蓮等草花灌木,或者櫻花、海棠、白玉蘭等觀花喬木,很少會種國槐、白蠟、香樟、白皮松等常規喬木。好吧,你非說主人就是喜歡綠葉喬木,有錢難買愿意,那頂多也就種三棵到頭了吧,用量畢竟有限,誰也不會把自家的院子變成苗圃。陽臺和露臺更不用說了,那是草本植物和花灌木的地盤,種植根系龐大的喬木根本不可能。
從各種角度看,胸徑20厘米以上的大規格綠葉喬木未來市場需求都非常有限,但目前其產量不小,成本也高高在上,境遇尷尬。在此記者想提醒相關從業者,大建設的時代已經過去,不要再妄想只靠規格大就能獲取高效益了,有些產品的投入和產出已經成了反比?!翱蓱z無定河邊骨,猶是春閨夢里人”,千萬別等圃中的大苗已經無人問津,只能低價甩賣時,再追悔莫及。